追凶笔记·第三十一章 神秘线索现,追凶陷迷局
暴雨如注,豆大的雨点砸在警局的玻璃窗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我握着那封匿名信,信纸边缘因雨水晕开了淡淡的褶皱,油墨字迹在潮湿中变得模糊不清,却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我心头。
这是今天清晨出现在我办公桌抽屉里的。没有寄件人信息,信封上只有用黑色记号笔歪歪扭扭写着我的名字。打开信封,里面是一张泛黄的报纸剪报和一张字条。剪报是十年前的一则新闻,报道的是城郊连环抢劫杀人案,凶手至今逍遥法外。而字条上,只有一行用同样记号笔写的字:“这案子,你该重新查查了。”
“陈队,这……这会不会是恶作剧啊?”实习警员小李凑过来,看着我手中的东西,眼神里满是疑惑。
我没说话,只是把剪报和字条又仔细看了一遍。十年前的案子,那时候我还没加入刑警队,但也略有耳闻。当年的受害者都是独居女性,凶手手段残忍,不仅劫财,还会对受害者进行伤害。案件侦破陷入僵局后,逐渐被人淡忘。如今这封匿名信突然出现,是有人想让我重启调查,还是别有目的?
“小李,去把档案室十年前那起城郊连环抢劫杀人案的卷宗调过来。”我把匿名信和剪报小心翼翼放进证物袋,转头对小李说道。
“好的,陈队!”小李应了一声,快步跑向档案室。
我坐在办公桌前,思绪万千。匿名信的出现太蹊跷了。是凶手良心发现,故意挑衅?还是知情人看不下去,想给警方提供线索?又或者,这只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把我引入一个早己设好的陷阱?
不一会儿,小李抱着厚厚的卷宗回来了。我接过卷宗,翻开第一页,陈旧的纸张散发出一股淡淡的霉味。看着当年的现场照片和调查记录,那些尘封己久的细节一点点浮现出来。受害者们遇害的场景惨不忍睹,警方虽然进行了大量排查,但始终没有找到关键线索。
我仔细翻阅着卷宗,试图从字里行间发现当年遗漏的蛛丝马迹。突然,一张证人笔录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位名叫王芳的女子曾在案发附近看到过一个形迹可疑的男人,穿着黑色风衣,戴着帽子和口罩,匆匆忙忙地从案发现场方向离开。但由于当时天太黑,她没能看清男人的长相。
这个线索当年被记录在案,却没有深入调查。也许是因为当时排查的重点放在了受害者的社会关系上,这条看似模糊的线索就被搁置了。我拿起电话,联系了负责当年案件的老刑警张叔。
“张叔,我是小陈。我在看十年前城郊连环抢劫杀人案的卷宗,想跟您了解点情况。”电话接通后,我说道。
“哦,小陈啊。那案子都过去这么久了,怎么突然想起来问?”张叔的声音带着几分诧异。
我把匿名信的事情跟张叔说了一遍,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
“当年确实有这么个线索,但排查了很久,都没找到符合描述的人。而且那个证人也不能确定看到的就是凶手,所以后来就没继续追查了。”张叔叹了口气说道。
挂了电话,我决定先从这个证人王芳入手。通过户籍系统查询,我找到了王芳的住址。她还住在城郊的老小区里,这么多年似乎都没搬过家。
我和小李驱车来到王芳家所在的小区。老旧的居民楼墙面上布满了斑驳的痕迹,楼道里堆满了杂物,灯光昏暗。我们敲开王芳家的门,开门的是一位面容憔悴的中年妇女,眼神中透着警惕。
“您好,王女士。我们是市刑警队的,想跟您了解一些十年前的事情。”我出示了警官证,说道。
王芳听到“十年前”,脸色瞬间变得苍白,身体微微颤抖:“十年前……我不想再提了,你们走吧。”说着就要关门。
我眼疾手快,挡住了门:“王女士,这可能关系到当年案件的侦破。有人给我们提供了新线索,希望您能再跟我们说说当时看到的情况。”
王芳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让我们进了屋。屋里很简陋,家具都很陈旧。她给我们倒了杯水,坐在沙发上,双手紧紧握着水杯,似乎在给自己壮胆。
“当年……那天晚上我下班回家,大概十一点多。在经过一条小巷子时,看到一个男人从巷子另一头跑出来,穿着黑色风衣,戴着帽子和口罩。他跑得很快,差点撞到我。我当时就觉得不对劲,没敢声张,等他跑远了才赶紧回家。后来听说发生了命案,我就去报了警。”王芳回忆着,声音有些发颤。
“您确定看到的就是那个时间段吗?有没有可能看错?”我追问道。
“我确定!那天是我发工资的日子,我记得很清楚。而且我当时看了手机,就是十一点十五分。”王芳语气坚定。
我点点头,又问了一些细节,但王芳表示当时太害怕,没注意到其他有用的信息。临走时,我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告诉她如果想起什么随时联系我。
回到警局,我把新了解到的情况和同事们进行了讨论。大家各执一词,有人觉得这是个重要线索,应该顺着查下去;也有人认为时隔十年,再查可能也没什么结果,而且匿名信的动机不明,说不定是个陷阱。
但我不想放弃。既然匿名信把我引到这个案子上,就一定有它的原因。我决定从案发周边的监控入手,虽然十年前的监控保存下来的可能性很小,但还是要试一试。
我们联系了当时案发周边的商铺和小区物业,经过一番周折,居然真的在一个小区物业那里找到了十年前案发那段时间的部分监控录像。由于设备老旧,录像画面非常模糊,但还是能看到一些人影。
我和同事们盯着屏幕,一帧一帧地查看。终于,在十一点十三分的时候,画面中出现了一个穿着黑色风衣的男人,他戴着帽子,低着头,脚步匆忙地从小区围墙外翻了出去。虽然看不清长相,但身形和王芳描述的十分相似。
“就是他!”我激动地指着屏幕说道。同事们也围了过来,仔细查看。
我们把这段监控画面截取下来,进行技术处理,试图还原男人的面部特征,但效果并不理想。不过,这个发现还是让我们有了新的方向。
通过对监控画面中男人逃跑方向的分析,我们推测他可能藏身于附近的一片城中村。那里房屋密集,人员复杂,是个很好的藏匿地点。
我带着一队警员,趁着夜色来到城中村。这里的巷子错综复杂,灯光昏暗,时不时传来几声犬吠。我们分成几个小组,挨家挨户地进行排查。
就在我们排查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听到一声尖叫。我们循着声音跑去,发现是一名女子倒在巷子里,旁边站着一个穿着黑色风衣的男人。看到我们,男人转身就跑。
“追!”我大喊一声,带着警员们追了上去。男人在巷子里穿梭,我们紧追不舍。但城中村的地形实在太复杂,不一会儿,我们就跟丢了。
我们返回原地,查看那名女子的情况。幸好她只是受了惊吓,没有受伤。据女子描述,男人突然从暗处冲出来,想要抢劫她的包,她大喊一声,男人有些慌乱,这才没得逞。
我看着女子描述的男人特征,和监控里以及王芳看到的高度吻合。难道我们终于找到了当年的凶手?但他为什么在十年后又突然出现作案?匿名信和他又有什么关系?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继续在城中村排查。在一个破旧的出租屋里,我们发现了一些可疑物品:几件黑色风衣,和案发现场出现的极为相似;还有一把匕首,上面残留着一些血迹。
我们小心翼翼地提取了匕首上的血迹,送去化验。同时,对这间出租屋进行了全面搜查,希望能找到更多关于主人身份的线索。
就在我们以为案件即将有重大突破的时候,化验结果出来了。匕首上的血迹和当年受害者的血型都不匹配,而且通过 DNA 检测,也没有找到和数据库中匹配的信息。
这让我们刚刚燃起的希望瞬间破灭。难道我们找错人了?还是凶手故意设下的障眼法?
我站在警局的白板前,把目前掌握的线索都写了上去:匿名信、十年前案件、王芳的证词、监控画面、城中村的出租屋……这些线索看似有关联,却又无法串联成完整的证据链。
就在这时,小李急匆匆地跑了进来:“陈队,有新情况!我们在调查出租屋房东的时候,他说这间屋子是一个月前租出去的,租客一次性付了半年的租金,用的是现金,而且没有登记身份证信息。”
我皱起眉头,这个租客的行为太可疑了。一次性付半年租金,不用身份证,显然是不想让人查到他的身份。他和匿名信有没有关系?和十年前的案子又是什么联系?
案件再次陷入僵局,神秘的线索仿佛是一个巨大的谜团,将我们困在其中。每一个新发现都像是希望的曙光,却又很快被更多的疑问和困惑所掩盖。我知道,想要揭开真相,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前方等待我们的,也许是更多意想不到的挑战和危险。但作为一名刑警,我绝不退缩,无论多么艰难,我都要追查到底,还受害者一个公道。
(http://www.shumicxsw.com/book/2HXB-3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mic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