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梅雨季总是来得猝不及防,沈砚之站在阁楼窗前,看着雨帘将青石板路浇得发亮。手中的信纸己被反复得发皱,那行小字在昏黄的油灯下泛着淡淡的墨香:“我何其幸运娶了你,不幸的是生在今日之中国。”
这是三年前他写给妻子苏晚晴的信。彼时他刚从日本留学归来,满怀抱负想要投身实业救国,却在一次次碰壁后,陷入了深深的迷茫。
“先生,该吃药了。”丫鬟春桃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打断了他的思绪。沈砚之接过药碗,苦涩的药汁在舌尖蔓延,却不及心里的苦涩万分之一。
七年前的那个秋天,他在苏州的一场书画展上遇见了苏晚晴。那时的她穿着一身月白色旗袍,正专注地看着一幅山水画,眉间眼底尽是温柔。两人因一幅画结缘,从诗词歌赋谈到家国天下,越聊越投机。三个月后,在双方父母的见证下,他们举行了一场中西合璧的婚礼。
婚后的日子甜蜜而温馨,沈砚之继续研究他的经济学,苏晚晴则在一所女子学校教书。他们憧憬着未来,计划着去欧洲考察,学习先进的工业技术,回来振兴民族产业。然而,现实很快就给了他们沉重的一击。
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打破了平静。日军的铁蹄迅速踏遍华北,战火逐渐蔓延到江南。沈砚之所在的纺织厂被迫停工,他西处奔走,试图寻找继续生产的办法,却处处碰壁。官僚资本的压榨、日军的掠夺,让他的实业救国梦碎成了齑粉。
“砚之,别太为难自己了。”苏晚晴总是轻声安慰他,“只要我们一家人平平安安的,比什么都强。”但沈砚之知道,妻子看似平静的外表下,也藏着对时局的忧虑。她每天都会去学校给学生们上课,教他们读书识字,告诉他们要铭记历史,将来为国家效力。
日军占领苏州后,局势愈发紧张。沈砚之拒绝了日本人的拉拢,带着家人躲进了乡下的老宅。这里虽然偏僻,但好歹能暂时避开战火。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一天深夜,一伙日本兵闯进了村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沈砚之亲眼看着邻居王大娘被日军残忍杀害,怒火中烧的他抄起一把锄头,冲了上去。混乱中,他被日军刺伤,倒在血泊中。等他再次醒来时,己经是三天后,苏晚晴守在他的床边,眼睛哭得红肿。
“你醒了!”苏晚晴见他睁眼,又惊又喜,“你可吓死我了!”
沈砚之挣扎着想要起身,却发现浑身无力:“晚晴,乡亲们……”
苏晚晴握住他的手,声音哽咽:“别说话,先好好养伤。”
从那以后,沈砚之的身体越来越差,旧伤时常发作。而苏晚晴则一边照顾他,一边想办法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她变卖了首饰,甚至去田里干活,只为了能让沈砚之吃上一口热饭。
“晚晴,对不起。”每当看到妻子疲惫的身影,沈砚之就满心愧疚,“是我没用,没能让你过上好日子。”
苏晚晴总是笑着摇头:“说什么傻话,只要你在我身边,再苦的日子我也觉得甜。”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虽然艰难,但两人相互扶持,倒也有了几分温暖。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放过他们。1940年的冬天,苏晚晴在去镇上买药的路上,遇到了日军的巡逻队。为了保护一名被日军追赶的抗日志士,她不幸被流弹击中,当场身亡。
沈砚之得知消息时,只觉得天旋地转。他跌跌撞撞地赶到现场,看到苏晚晴静静地躺在雪地里,身上的旗袍被鲜血染红,宛如一朵盛开的红梅。那一刻,他觉得自己的世界彻底崩塌了。
“晚晴,我何其幸运娶了你,不幸的是生在今日之中国。”他跪在雪地里,泪水和着雪花落在苏晚晴冰冷的脸上,“如果有来生,我一定要带你去一个没有战争、没有苦难的地方。”
安葬了苏晚晴后,沈砚之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他每天都守在两人曾经住过的房间里,看着墙上的婚纱照,回忆着过往的点点滴滴。春桃劝他出去走走,散散心,他却总是摇头。
“先生,您这样下去,夫人在天之灵也会不安的。”春桃红着眼眶说。
沈砚之望着窗外的明月,轻声说:“春桃,你知道吗?晚晴临走前,还在念叨着要教学生们唱《松花江上》。她那么善良,那么爱国,为什么老天爷要这么对她?”
春桃也跟着落泪:“先生,夫人虽然走了,但她一定希望您能好好活下去。现在国家危难,还有很多事等着您去做呢。”
春桃的话如同一记重锤,敲醒了沈砚之。他想起自己留学时的志向,想起和苏晚晴曾经的理想,心中涌起一股力量。他开始暗中帮助抗日组织,利用自己的人脉和学识,为他们提供情报和物资。
为了方便行动,沈砚之搬回了苏州城。他开了一家书店,表面上是卖书,实际上是抗日组织的联络点。每天,都有不同的人来书店,有的买书,有的借书,而在这看似平常的交易中,传递着重要的情报。
一天,一个年轻的学生模样的人走进书店,拿起一本《呐喊》翻了翻,然后问道:“老板,这本书有批注版的吗?”
沈砚之心中一动,这是接头的暗号。他不动声色地回答:“有,不过在仓库里,你跟我来。”
两人来到书店后面的仓库,年轻人从怀里掏出一封信递给沈砚之:“沈先生,这是上级让我交给您的。”
沈砚之打开信,上面写着日军在城郊修建秘密军火库的消息,组织希望他能想办法摸清具置和防御情况。
接下来的半个月,沈砚之想尽办法接近日军军官,利用自己曾经留学日本的经历,和他们周旋。他参加日军举办的酒会,装作对军事很感兴趣的样子,旁敲侧击地打听消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掌握了军火库的详细情报,并通过秘密渠道传递给了抗日组织。不久后,抗日游击队夜袭军火库,成功炸毁了日军的弹药和装备,给了日军沉重的打击。
然而,这次行动也引起了日军的注意。他们开始暗中调查,怀疑城里有抗日分子在活动。沈砚之的书店也被日军盯上了,时不时就有日本兵来“检查”。
一天傍晚,沈砚之正在整理书籍,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他心中一紧,知道事情不妙。果然,几个日本兵踹开书店的门,冲了进来。
“你的,抗日分子的干活!”一个日军军官拔出军刀,指着沈砚之。
沈砚之面不改色:“太君,您这是说的哪里话?我就是个开书店的,本本分分做生意。”
“八嘎!还敢狡辩!带走!”日军军官一挥手,几个日本兵上前抓住沈砚之。
在日军的监狱里,沈砚之遭受了残酷的折磨。但他咬紧牙关,始终没有透露任何信息。每当他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苏晚晴的笑容,还有她常说的那句话:“我们中国人,宁死也不能做亡国奴。”
日子一天天过去,沈砚之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但他的眼神却愈发坚定,他知道,自己不能倒下,还有很多同胞在等着胜利的那一天。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时,沈砚之正在医院里昏迷不醒。春桃守在他的床边,泪流满面地说:“先生,您听到了吗?我们胜利了,晚晴小姐可以安息了。”
半个月后,沈砚之终于醒了过来。他看着窗外飘扬的五星红旗,泪水夺眶而出。他挣扎着起身,让春桃带他去苏晚晴的墓前。
站在苏晚晴的墓前,沈砚之轻声说:“晚晴,我们胜利了。你看,这盛世,如你所愿。如果有来生,我还要娶你,带你去看更美的风景。”
秋风拂过,墓前的野花轻轻摇曳,仿佛在回应他的思念。沈砚之知道,虽然他们生在动荡的年代,历经磨难,但他们的爱,他们的信仰,永远不会被岁月磨灭。
后来,沈砚之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记录下那段难忘的岁月。他在书的扉页上写道:“我们何其幸运,能生在这片土地;我们又何其不幸,生于这战火纷飞的年代。但无论如何,只要心中有希望,有信仰,就一定能迎来光明。”
多年后,当人们翻开这本书,依然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热血与悲壮,还有那份跨越生死的深情。而沈砚之和苏晚晴的故事,也成为了那个特殊年代里,无数爱国志士的缩影,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http://www.shumicxsw.com/book/JN3C-6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mic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