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凡书山是基础,但他拥有一个超越时代的外挂!夜深人静时,周凡会锁好门窗,拉上厚重的遮光帘,然后小心翼翼地从空间中取出那台来自诺顿星Zone 1的顶级便携式终端模拟器核心组件。它如同一个光滑的黑色圆盘,连接上特制的能量源(一小块高纯度能量水晶)和空间里带回来的聚能存储器。
诺顿星的系统与其他星球的系统完全独立,自成一派。当终端启动时,柔和的白光如潺潺流水般流淌而出,迅速汇聚成一道巨大的悬浮光幕,仿佛整个宇宙都被这光芒所笼罩。
他小心翼翼地将购买的数百册书籍资料逐一放入高速扫描仪中,这些书籍资料都是他精心挑选的,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知识。随着扫描仪的快速运转,每一页的文字和图像都被精准地录入终端的海量存储器中,以备后续的使用。
为了防止数据传输过程中出现任何意外,他特别谨慎地没有连接地球上的数据链。所有的书籍资料都是通过U盘下载到电脑上,然后再经过严格的检测后才进行输入,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经过一番努力,一个强大的本地数据库终于建立起来了。这个数据库不仅包含了他所购买的书籍资料,还包括了他从诺顿星飞船部分获取的“基础”技术资料。这些资料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只保留了那些远远领先于地球技术,但在原理上能够勉强理解或提供方向性启发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他成功地调取了存储器中关于诺顿星飞船的部分技术资料,其中包括了一些通用型飞行器的设计理念和故障诊断逻辑。这些宝贵的知识将为他的创作提供无尽的灵感和支持。还有一些高科技的数据进行诺顿星语言的特殊加密。
终端强大的三维模拟能力简首就是神器!它能够将地球现役的任何一款飞机的结构图轻松导入,然后在瞬间构建出一个极其精细的 1:1 全息模型。这个模型不仅逼真,而且可以让使用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走进”虚拟的发动机舱,近距离观察每一个叶片的形状、管路的走向;还可以随意“拆解”机翼,深入研究复合材料铺层和内部骨架的结构;甚至能够模拟出不同飞行状态下的应力分布和气流走向。这种首观的感受,比任何教科书上的平面图都要强大千百倍!
此外,终端的模拟功能还可以用于模拟驾驶和设计推演。尽管诺顿星的飞船驾驶与地球飞机存在巨大差异,但基本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和控制逻辑还是有相通之处的。于是,他巧妙地利用终端的模拟功能,连接上从空间里带回来的神经感应头盔(简化版),成功地模拟驾驶地球飞机,亲身体验真实的气动反馈。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竟然还尝试用终端推演一些基于地球材料和技术水平,但融合了诺顿星更高效设计理念的“概念机型”。通过这种方式,他不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探索未来航空技术的发展方向,虽然大多因材料或工艺限制而失败,但这个过程极大地锻炼了他的系统思维和工程化能力。
周凡脑部高达220的智商,配合空间终端这个“超级外脑”,让周凡的学习效率达到了恐怖的程度。他像一块干燥到极致的海绵,疯狂吸收着书架上的知识。复杂的公式、晦涩的原理、繁琐的工艺流程,在他眼中变得条理清晰,逻辑分明。他能迅速抓住核心,触类旁通。然而,他非常清醒。
诺顿星的知识过于超前,很多原理在地球现有物理框架和材料科学下根本无法实现。他强迫自己将主要精力放在理解、吃透地球现有的航空科技体系上。空间终端和诺顿星的知识,只作为启发思路、优化细节、或者理解某些“为什么这样做”背后更深层原理的辅助工具。他的目标不是现在就造出星际飞船,而是成为一名精通地球航空科技,并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务实创新的顶级工程师。
时光荏苒,数十天的时间转瞬即逝。在这期间,周凡沉浸在书山与大型终端所提供的各种数据之中,仿佛进入了一个知识的海洋,尽情遨游。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凡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知识的“筑基”过程。他对现代飞机的整体架构、核心子系统、关键材料以及制造工艺等方面都有了系统而深入的理解,不再是那个仅仅依靠外星科技来开挂的“半吊子”。
如今,周凡己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他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对未来也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他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未来,决心制定一个既清晰又务实的计划。
首先,在今年年底之前,周凡打算继续深耕现有的资料,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要充分利用终端模拟器,进行更深入的“虚拟实践”。比如,模拟飞机某个系统的故障排查与修复流程,或者对某个零部件的设计进行优化。通过这样的实践,他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中。
同时,周凡也开始关注国内顶尖航空制造企业的招聘需求和人才要求。他深知,要想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功,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与之相匹配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他会明确自己需要补强的具体方向,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周凡还有人生大事。林婉将从智利归来。筹备并完成他们的婚礼,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承诺和幸福时刻。他需要暂时放下书本和终端,全心全意陪伴妻子。计划带林婉去一个安静、风景优美的地方度蜜月,好好放松,弥补分离的时光,也让她分享自己(部分可说的)旅行见闻带来的成长。蜜月期间和之后,学习重心将更加聚焦于航空机械设计、先进材料应用、结构强度计算、飞行控制系统原理等更偏向研发和制造的核心领域。
利用空间终端进行针对性极强的强化学习和模拟项目。完成系统学习和充分准备后,向心仪的国家级航空制造研究所或龙头企业的研发部门投递简历。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虽然是非科班出身,但他相信自己的知识储备和那超常的智力与理解力能通过考核)、可能通过模拟项目积累的“实践经验”(在简历中巧妙呈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航空事业发自肺腑的热爱,去争取一份能够接触核心技术、持续学习和成长的工作岗位。站在堆满书籍的房间中央,看着悬浮光幕上精密的飞机结构缓缓旋转,周凡的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感与期待。
广州的空气中己带上了几分粘稠的暑气。周凡坐在新家那被书海包围的书房里,眉头微蹙。书桌上摊开的,不是很深的航空理论,而是一份高考的招生简章。诺顿星的传奇经历赋予了他超凡的智慧和丰富的知识,但在地球这个讲求“程序正义”的社会,一张被认可的文凭,依旧是他敲开专业领域大门不可或缺的“敲门砖”。
“基础大学文凭…必须拿到。”周凡自语道。他并非畏惧考试,而是时间宝贵。好在,他高中底子扎实,逻辑思维和记忆力在空间黑石和多次穿越的淬炼下早己远超常人。他迅速报名,制定了高效的学习计划。复习资料在他眼中如同简单的拼图,曾经需要死记硬背的公式定理,如今稍加推导便豁然开朗。
几个月后,当他轻松通过考试,拿到那份沉甸甸的本科毕业证书时,心中并无太多波澜,只觉得是完成了一项必要的“手续”。这份经历也让他确信:自学能力,才是他真正的超能力。与此同时周凡深知,航空工业是高度实践性的领域,图纸看得再熟,没有亲手摸过冰冷的金属,拧过复杂的管路,终究是纸上谈兵。
周凡想起了自己的岳父林振国。老爷子退役飞行员干了30多年人脉路子广,对那些修理机师特别熟悉都是他的战友,人脉深厚,尤其认识不少老师傅。一次精心安排的家宴,周凡陪着岳父小酌了几杯。酒过三巡,话题自然引到了周凡的新志向上。开飞机又不能经常飞,价格太高了,为了今后能够好好的照顾林婉儿,而是诚恳地表达了对航空机械的热爱和想要扎根基层、从实践学起的决心。
“爸,我特别想找个真正懂行、手上有‘活儿’的老师傅,跟着学点真本事,不是书本上那些,是实打实的怎么拆、怎么装、怎么判断毛病。”周凡给岳父斟满酒,眼神真挚。
(http://www.shumicxsw.com/book/R3Y7-11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mic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