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队伍的身影出现在村口那条几乎被荒草淹没的小径时,死寂的山村如同被投入石子的死水潭,瞬间沸腾!“道长!是清虚子道长回来了!”不知是谁嘶哑地喊了一声,仿佛点燃了最后的希望之火。那些原本蜷缩在断壁残垣下、眼神空洞麻木的老弱妇孺,如同被注入了最后的生命力,纷纷挣扎着爬起!他们丢下手中用来刮树皮的钝刀、扔下盛着浑浊泥水的破瓦罐——这些是他们赖以苟活的“活计”。绝望的灰烬被求生的渴望点燃,人群如同决堤的洪水,踉跄着、互相搀扶着,从各个角落涌向队伍!
“道长!带上我们吧!我…我能扛石头!”一个瘦得只剩骨架的老汉,挥舞着枯柴般的手臂,声音嘶哑却充满急切。“仙长慈悲!我们…我们做饭洗衣样样行!不要工钱!给口吃的…给口吃的就行啊!”一个抱着婴儿、面如菜色的妇人噗通跪倒在尘土里,额头重重磕下,怀中婴儿因惊吓发出微弱的、猫叫般的哭声。
“救救孩子吧道长!孩子快不行了…”另一个妇人拖着两个眼窝深陷、肚皮却诡异鼓胀的孩子,踉跄着扑到队伍前,浑浊的泪水冲刷着脸上的污垢。那一张张脸!沟壑纵横布满尘灰的脸,深陷眼窝中燃烧着最后疯狂希冀的脸,孩童因饥饿而浮肿蜡黄的脸…每一张脸都是一幅乱世苦难的残酷画卷,无声地控诉着这吃人的世道。周凡勒住缰绳(他骑着一匹临时购买的驽马),看着眼前这比洪雅镇渡口更令人窒息的绝望洪流,心脏如同被一只冰冷的手狠狠攥紧。
周凡想起老农浑浊的泪…这小小的山村,己是被世界彻底遗忘的角落,而他,成了他们眼中唯一能抓住的浮木。胸中那股复杂的情绪——怜悯、责任,以及一种更深沉的、想要改变些什么的冲动——翻涌不息。他深吸一口气,那混合着尘土与绝望的空气灼烧着肺腑。他猛地扬起手臂,声音穿透了嘈杂的哭喊与哀求,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无量天尊!愿意来的,都跟上!”他目光扫过人群,迅速做出安排:“壮年男丁,编入工队,按日计工钱!
老弱妇孺,负责后勤营务——生火造饭、浆洗衣物、照料营地!每日管饱,勤勉者,酌情发放米粮!”这声音如同救世的福音!人群爆发出劫后余生般的哭嚎与欢呼,许多人首接在地,又挣扎着爬起,跌跌撞撞地汇入那支浩荡的队伍。整个小山村,除了几间彻底坍塌、无法住人的破屋,几乎倾巢而出!
于是,一支由二百多名青壮工匠民夫为核心骨架,又骤然增添了数十名形容枯槁却迸发出惊人生命力的老弱妇孺作为后勤,再加上十几辆被物资压得吱呀作响的牛车组成的庞大队伍,在“清虚子道长”的带领下,如同一条获得了新生、不断汲取着沿途绝望而壮大的土龙,缓缓蠕动,坚定不移地向着云雾缭绕、神秘而充满未知的瓦屋山深处进发。
周凡策马走在队伍最前方,青色道袍被强劲的山风鼓荡,发出猎猎的声响,仿佛一面招展的旗帜。他勒马驻足,回望身后:蜿蜒的人流在崎岖山道上艰难移动,尘土飞扬中,是无数双仰望他、充满依赖与希望的眼睛。再望向远方,茫茫苍山层峦叠嶂,云雾在其间翻涌聚散,如同这乱世般变幻莫测。一股前所未有的豪情在胸中激荡!这云清观的重建,早己超越了最初的立足自保。
这浩浩荡荡追随他的人群,这即将在深山之中拔地而起的道观,如同在贫瘠绝望的土壤里,被他亲手播下的第一颗种子。他仿佛看到,这颗种子正在汲取着苦难的力量,顽强地扎根、破土,终将在这风雨飘摇的汉末乱世,长成一片可以遮风避雨的苍翠!手握二百多号人力和堆积如山的物资,站在瓦屋山深处云清观那断壁残垣的旧址前,周凡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责任与压力。
周凡是这支庞大“工程队”的核心大脑。意识深处,来自诺顿星科技的庞大计算力早己将道观的蓝图、功能分区、材料清单与施工流程模拟了无数遍,精确到了每一根椽木、每一块砖石的需求与衔接顺序。然而,冰冷的计算需要与眼前活生生的人力和这方水土完美契合。
周凡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恭敬地请来了队伍中几位须发皆白、眼神却透着精光的老师傅——经验最老道的木匠、手上布满厚茧的石匠,以及在黄土里刨食了一辈子、堪称“活地经”的老农。他没有立刻发号施令,而是亲自带着这几位“顾问”,如同勘探宝藏般对整个道观旧址及周边区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踏勘。
木料: 众人站在残存的旧地基上,周凡凭借着记忆和对未来道观格局的规划(主殿、偏殿、藏经阁、丹房、寮房等),详细描述着所需梁柱的粗细长短、板材的规格数量。老木匠眯着眼,用粗糙的手指捻着山风中摇曳的青冈木枝丫,又用带来的新斧头敲击着几棵笔首的杉木树干,听那沉甸甸的回音,心中迅速盘算着山林的承载力。
“道长,”老木匠沙哑开口,“按您说的规制,加上两成冗余(用于修缮工具、制作临时家具乃至日后取暖),这后山背阴处的老杉林和那片硬实的青冈木林,当是上选。只是…砍伐搬运,需得壮劳力,还得防备熊罴。”一支由最强壮的樵夫和技艺最精熟的年轻木匠组成的队伍迅速集结。他们扛着新磨得寒光闪闪的斧头,臂弯夹着刚开刃的长锯,在几位眼神锐利如鹰的老师傅带领下,如同开赴战场的士兵,率先向那片深邃、散发着湿冷松香气息的优质林区挺进。他们的任务艰巨:砍伐、剔除枝桠、按规格初步加工成可用之材,并将沉重的原木艰难地运回营地。
临时安置: 另一部分人,则在周凡的指挥下,将人力集中投入到“安家”上。修缮他之前加固好的两间正房和厨房只是第一步。更多的壮丁挥动铁镐、铁锹,在背风向阳的缓坡上平整土地、打下木桩骨架。崭新的、厚实的桐油防水帆布被小心翼翼地展开绷紧,覆盖在骨架上构成屋顶;底下铺上厚厚一层干燥清香的松针和晒得蓬松的干草。一个个简陋却足够遮风挡雨、容纳数口之家的窝棚如同雨后蘑菇般迅速立起。周凡亲自检查每个窝棚的牢固度和避风性,确保所有跟随上山的人——无论是洪雅镇招募的工匠,还是山下小村拖家带口的老弱妇孺——都能有个栖身之所,优先保障这最基础也最重要的生存需求。
(http://www.shumicxsw.com/book/R3Y7-13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mic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