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迁都北京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41章 迁都北京

 

朱瞻基又磕了个头。

“太爷爷,太奶奶,孙儿和爷爷就要北上了。您二老在南京,一定要好好的。等孙儿陪爷爷把北边的事儿都安排妥当了,一定再回来看望您二老。”

一阵微风穿堂而过,拂动供桌上的烛火。

“好了,该说的都说完了。爹,娘,儿子也老了,也一把年纪了,估计……以后也不会回来看您了。以后啊,有这孩子,替儿子来看望您二老。”

朱棣的声音渐渐低沉,像是被抽走了全身的力气。

“大孙,扶爷爷起来吧。”朱棣轻声说道。

“好了,该说的都说完了。”朱棣最后深深望了一眼父母的灵位,默默转身,“走吧。”

走出殿门,朱棣深吸一口气,又恢复了那个睥睨天下的帝王气度。

“大孙,爷爷跟你交代个事儿。”朱棣突然开口说道。

“您说,孙儿听着呢。”朱瞻基扶着朱棣,慢慢走下台阶。

“等爷爷没了,你从爷爷头上割一缕头发,送到这儿来。”朱棣轻声说道,“你太奶奶的灵位后边,爷爷藏了一个木盒子。到时候啊,你就把爷爷的头发,放到那个木盒子里头,记住了没?”

朱瞻基沉默片刻,缓缓点头:“孙儿记住了。”

“嗯,记住了就好。”朱棣边走边说,“爷爷的陵在北边儿,以后你爹,还有你,还有你儿子的陵,也都挨着爷爷在北边儿。这应天这边儿啊,就剩下爷爷的爹娘和大哥了。你记住,要多派人照顾好这个地方,秋天落了叶子,冬天下了雪,春天夏天有了雨,勤快点清扫。你太奶奶爱干净,别让她住着难受。”

朱瞻基继续点头:“爷爷放心。”

“还有啊,等祁钧长大了,你也得让他来这里,让你太爷爷和太奶奶看看。”

“还有那神道两旁的松柏,要定期修剪,你太爷爷最讲究这个。”

“每逢清明、中元,记得多备些你太奶奶爱吃的酥饼,要放桂花馅儿的。”

“还有那神道上的石板,爷爷刚才瞅见有几块松了,你记得告诉南京的工部,让他们派人来修修。”

朱棣像个啰嗦的老头,不停的絮絮叨叨着,朱瞻基则是边听边应允着。

朱棣却越说越多,仿佛要把一辈子没说完的叮嘱都倒出来。

朱瞻基从未见过爷爷这般絮叨,不过他心里也明白,这怕是老爷子最后一次来孝陵了。

……

第二天,也就是大明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

清晨,天子仪仗浩荡出城,应天百姓夹道跪送。

朱棣端坐御辇之上,神色威严,朱瞻基骑在高头大马上,护卫左右。

而应天城的轮廓,也在晨光中渐渐远去。

六月二十日,御驾抵达北京,朱高炽率领先前抵达的文武百官在城外迎接。

六月二十西日,朱棣在北京皇宫奉天殿举行盛大典礼,宣告大明正式迁都北京。

按照之前的部署,应天城也正式成为大明陪都,又称南京。

实际上,历史上的大明,在迁都之后,实际上是以北京为“行在”,南京为“根本”。

何为行在?意思就是皇帝临时驻跸的地方,或是指非正式首都的临时政治中心。朱棣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很简单,就是表面上强调“临时性”,实则为迁都提供合法性缓冲。

同时呢,也给南方士绅预留适应期,减轻迁都阻力。

历史上的朱棣迁都北京后,长期称北京为“行在”,暗示南京仍是法理首都,以缓和反对声音。

南京保留了一套完整的六部、都察院、五军都督府等中央机构,还留下了约十一万人的“南京京营”军队。

一首到了明英宗正统六年,北京才摘掉了“行在”的帽子,正式定为“京师”,将南京降为“留都”。

而在这条全新的时间线里,朱棣则是更加干脆利落,明确了北京的首都地位、南京的陪都地位。

说白了,爷不跟你搞那些虚的,爷就是干净利落的迁都了,怎么地?你们这些文官有反对意见?

嘿嘿,爷不怕你,爷也懒得理你们。有意见,你们跟我儿子去说呀,反正他马上要登基了。

……

北京皇宫的重华宫是专门修建的,这里比南京的重华宫大的多,也气派的多,原因就是朱棣当年说过一句“要好好装饰我大孙子的宫殿,可不能让我大孙子和孙媳妇们受委屈了。”

不过正式迁都北京后,朱棣也意识到一个问题——老子给这小子把宫殿建的这么气派,装饰的这么好看,这小子好像也在这里住不了多久啊。

朱棣眼瞅着就要退位了。

到时候,朱棣肯定要从乾清宫搬出去,这是他早就想好的事情。唐朝的时候,李渊当了太上皇,却一首住在皇帝的寝宫里,身为皇帝的李世民却只能住在太子的宫殿中。朱棣也算北京爷们儿了,要脸,这事儿干不出来。

所以,朱棣得从乾清宫搬出来,这是肯定的。

朱高炽登基当了皇上,他就得从东宫搬出去,住到乾清宫里。

太子妃也得从东宫搬出去,住到乾清宫后边儿的坤宁宫里,那儿是皇后的寝宫。

至于朱高炽的那些妃嫔们,也得从东宫搬出来,住到后宫里。

然后,东宫腾出来了,朱瞻基就得带着自己的媳妇儿们入住东宫,毕竟朱高炽当了皇上,朱瞻基就变成太子爷了,哪有太子不住东宫的道理?

朱棣皱着眉头,一脸的不高兴——他娘的,第一次退位,没啥经验,修了这么大的皇宫,没给自己留地儿。

老子总不能天天住在宫外头吧,老和尚也没了,老子住在寺里还有什么意思?

都说各人有各人的烦恼,朱棣这儿不高兴着呢,礼部尚书解缙也高兴不到哪儿去。

因为他现在被一个问题难住了。

朱棣己经明确告诉他,老子马上要退位,你赶紧筹备太子爷的登基大典。然后,过个一两年,太孙的登基大典也可以开始着手准备了。

解缙一下子就听明白了,皇上这是要当太子爷过一两年皇帝瘾,就赶紧把太孙扶上龙椅呢。

那么,问题来了。

太孙登基之后,太子爷朱高炽自然是太上皇。

那……朱棣呢?难道也叫太上皇?

这事儿,以前也没个例子可以参照啊。

(本章完)


    (http://www.shumicxsw.com/book/PYNL-24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micxsw.com
书迷小说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