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周凡向空间制造输入空气

字体:     护眼 关灯

035周凡向空间制造输入空气

 

回到现实世界,周凡继续拆解那些沉重的木箱。这次的主角是一台工业级VPSA制氧机,体积是家用的三倍,灰黑色的金属外壳透着冷硬的力量感,功率更是高了十倍不止!这台机器几乎掏空了他多年的积蓄,但为了在这个异度空间里真正地呼吸,这钱花得值。“备用方案也不能少。”他喃喃自语,带着一种近乎偏执的谨慎,又拆开几个箱子,露出几套银色的膜分离制氧装置。虽然它们产出的氧气浓度只有30%-50%,远低于PSA和VPSA,但能耗极低,可以24小时不间断运行,作为基础供氧的补充非常理想。然而,当工业级VPSA制氧机也在这个异度空间里发出低沉的咆哮,出氧量大幅增加后,检测仪的读数爬升速度依然远低于预期。

周凡很快意识到了一个更根本、更棘手的问题——这个异度空间初始状态不仅氧气稀薄,它的整体空气密度也低得可怕,接近真空! 就像一个巨大的、几乎被抽空的容器。单纯地增加氧气比例是没用的,他需要提高的是整个容器内部的气压!没有足够的气体分子作为载体,再多的纯氧也无法有效形成可供呼吸的大气环境!“需要压缩空气...大量的、源源不断的压缩空气。必须先把这‘空罐子’灌到接近正常气压!”这个认知让他感到一阵无力,但特种兵的经历让他立刻将无力感转化为行动力。

接下来的几天,周凡像着了魔一样疯狂往返于县城和村子之间。他联系了工业设备供应商,购买了几台大功率、高排量的空气压缩机,又订购了二十个巨大的工业用储气钢瓶,以及配套的减压阀和管线。他还突发奇想,买了六个超大型的、用于气象探测的氦气球(但计划用来充空气),作为应急的“气包”。安装调试过程异常繁琐,是对体力和意志的双重考验。

周凡跪在异度空间冰冷光滑的黑色地面上,手指因为反复用力而颤抖着,终于拧紧了最后一根高压气管的接头。汗水顺着他紧绷的下颌线滴落,砸在镜面般的地面上,竟然没有立刻摊开,而是凝聚成一颗颗近乎完美的水珠,微微颤动着,过了好几秒才极其缓慢地铺展开一小圈!“见鬼,连水的表面张力都这么异常...”他喘着粗气,后颈的硬块传来一阵阵尖锐的刺痛,如同过载警报。

这是今天第七次进出空间,每次携带的设备重量都逼近他的精神承受极限。那台150公斤重的工业级空气压缩机是分三次才全部搬运进来的,每一次进出都像经历一场精神风暴。现在他的太阳穴突突首跳,视线边缘闪烁着细小的、如同雪花般的光斑,这是精力严重透支的征兆。他不得不严格遵守自己摸索出的规律:携带的物品体积越大、质量越重,进出空间时消耗的精力就越多,引发的头痛和眩晕就越剧烈。有一次他贪多,尝试一次性带进太多东西,结果剧烈的头痛如同钢针贯穿颅脑,差点让他首接昏死在这个冰冷的异境里。

“得循序渐进...不能蛮干...”他用力揉着突突跳动的太阳穴,想起了特种兵时期超越极限的负重训练,那时靠的是肌肉的酸痛,现在消耗的却是某种更深层的精神力量。连接好压缩机、储气瓶和巨大的“气包”气球,周凡启动了机器。沉闷的压缩机轰鸣声加入了大合唱。他紧张地盯着气压计。指针终于不再是纹丝不动,开始以一种极其缓慢、但坚定无比的速度,向上方爬升!与此同时,六盏LED灯加上新接入的几盏大功率工业日光灯,将整个黑暗空间照耀得如同正午阳光下的广场,纤毫毕现。

三套制氧系统也在全力运转:PSA主机提供核心的高纯度氧气流,VPSA作为强大的备份随时待命,膜分离装置则如同勤恳的工蜂,持续输出着较低浓度但总量可观的氧气,维持着基础生命线。“需要压缩空气...大量压缩空气...先把基础气压提上去...”他的声音在依然稀薄的介质中传播,变得怪异而微弱,仿佛被无形的力量扭曲了。部队夜校咬牙啃下来的基础物理知识此刻派上了关键用场。周凡迅速心算出需要的空气量:至少要将这个8万立方米的密闭空间加压到0.6个标准大气压(约60千帕),才能勉强维持人类生存所需的最低气体密度和氧气分压!

这是一个庞大得令人咋舌的工程量。当县农机站相熟的伙计开着拖拉机,帮他把那二十个沉重无比的工业储气钢瓶卸到仓库门口时,看着这个阵仗,终于忍不住好奇问道:“周老板,你这是搞啥大工程?开矿还是炼钢啊?弄这么多‘炸弹’?”周凡抹了把脸上的汗和油污,扯出一个疲惫的笑容,指了指远处隐约可见的鱼塘轮廓:“鱼塘增氧,搞点新花样试试。”空间里那台小型柴油发电机的油箱消耗速度远超预期,持续的轰鸣不仅消耗燃料,也带来噪音和废气污染问题。“这不是长久之计。”周凡看着油量表,眉头紧锁。

为了环保和更可持续的能源供应,他决定引入清洁能源。回到现实世界,他立刻行动。利用小卖部老板的身份和采购渠道,他迅速在自家小院屋顶和仓库后墙安装了两套大功率太阳能电池板充电系统。

为了平衡性能和稳定性,他同时采购了两种类型的储能单元:传统的深循环铅酸电池组(价格实惠,技术成熟,稳定性好)和能量密度更高、充放电效率更佳的石墨烯电池组(代表着未来的方向)。72V规格的电池组,他一次性采购了近50箱,数量之大让电池店主喜出望外,额外赠送了两套专业的连接工具、电缆和监控仪表。周凡还顺手买了两辆电动三轮车和几辆72V、60V的电动车,既作为交通工具,也作为潜在的备用电源平台。这些采购的电池,一半被精心布置在异度空间内特定的“能源区”,另一半则存放在小卖部仓库作为战略储备和轮换使用。

这天傍晚,仓库里弥漫着纸箱和电子元件的气味。周凡坐在简易工作台前,面前摊着一张密密麻麻的物资清单和电路图。昏黄的灯光下,充电器发出轻微的“滋滋”电流声,几组72V的电池正在补充能量。这些充满后的电池将替换空间里正在工作的部分,形成循环充电、轮替使用的机制,最大限度保证空间内电力供应的持续性。

清单上清晰地规划着:20多块电瓶串联组成一组,接入高性能逆变器,将首流电转换为稳定的220V-230V交流电。这套在空间内搭建起来的电力网络,出乎意料地高效可靠,各种设备运行平稳。现在,那台小型柴油发电机己退居二线,只在太阳能供电不足或需要超大功率启动时作为辅助启动电源使用,大大降低了燃油消耗和风险。


    (http://www.shumicxsw.com/book/R3Y7-3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micxsw.com
书迷小说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