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几天专注于外部系统搭建的过程中,周凡没有频繁进入空间。他手指无意识地着后颈,一个显著的变化让他心惊——那个硬币大小的硬块,不仅体积明显缩小,触感也变得更加柔软,似乎正在逐渐融入深层组织,甚至表面皮肤都恢复了平滑,几乎要消失不见! 这变化是福是祸?他心中警铃微响,决定尽量减少本体进入空间的次数和时间,更多地用意念搬运物品,让空间内部的环境改造工程依靠预设的自动化程序运行。
“生态系统...”周凡在清单上重重划下这一项,这是实现环境自我维持的关键。他再次进入空间(本体短暂停留),在规划好的“生态角”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白色塑料盆和透明水槽。盆里是从县城农资站精心挑选来的各种藻类(小球藻、螺旋藻等)和小型水生植物(浮萍、水蕴草)。清澈的水体在植物生长灯的照射下泛着绿意。
“光合作用应该能提供一些额外氧气,并吸收二氧化碳,形成小循环...”他仔细调整着几盏全光谱LED植物生长灯的角度和亮度,这些特殊灯具能精准模拟阳光的光谱,最大限度促进植物的光合效率。
但周凡很快遇到了生态构建的瓶颈:异度空间内没有自然昼夜循环!而植物生长需要规律的明暗周期来调节生理节律。同时,空间内的时间流速是外界的六分之一,这意味着外界的一天相当于空间内的六天!如果简单地用外界24小时来控制空间内的灯光明暗,植物的“一天”将被拉长到恐怖的144小时(6天),这显然不利于生长。
“必须设计一个独立于外界、符合空间内时间流速的自动控制系统!”他挠着头,立刻又在网上下单,购买了几套可编程定时开关和微控制器(如Arduino),计划编写程序,让生长灯在空间内按照“24小时”(相当于外界的4小时)为一个周期,模拟出规律的昼夜变化。
随着改造工程的深入,周凡对这个空间的认知和规划也越发清晰。环境极其脆弱!一旦氧气供应中断,或者关键设备故障,在救援无法抵达的绝对封闭空间里,死亡会迅速降临。
因此,周凡做出了核心策略调整:除非必要,本体尽量不长时间停留在空间内。空间的主要定位是:一个安全的物资储存基地(时间流速慢,物品几乎不会老化变质)一个紧急情况下的避风港(短时间躲避)。
基于这些考量,周凡决定制定严格的安全操作规程:
1. 永不沉睡: 绝对禁止在空间内睡觉!在低氧或人工环境中,无意识状态下的窒息风险极高。
2. 时限控制:单次本体进入时间严格控制在三小时(空间内时间)以内,给身体适应转换的时间,并预留处理突发状况的余地。
3. 冗余备份:关键系统(制氧、供电、核心控制)必须双重备份,生命维持系统(主制氧)甚至需要三重备份!所有备份设备必须物理隔离,独立供电。
4. 意识训练:强化意念操控能力。从小物件(笔、杯)开始训练瞬间进出和精准放置,逐步增加重量和体积(如发电机),最终目标是能自如地操控空间内物品,甚至尝试在意识投影状态下进行更复杂的操作,减少本体进入的必要。
他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专项训练。意念集中,一支笔瞬间消失在桌面,出现在空间内的指定位置。一个杯子、一本书...随着练习,操控越来越精准、快速。当他能轻松将一台小型发电机瞬间“搬运”到位时,训练进入下一阶段:尝试仅用意识(精神投影)进入空间,本体留在现实。
几次尝试后,他掌握了诀窍。在意识投影状态下,他仿佛一个无形的观察者和操作者,能清晰地感知空间内的一切——设备的运行声、氧气的气味、灯光的亮度。他甚至能用意念轻微移动一些小物件,从拨动开关到翻动书页,操作从简单到复杂。虽然消耗精神,但避免了身体暴露在风险中。
一个深夜,周凡完成了最后一次系统全面检查。此刻的异度空间,己经与他初次进入时的死寂黑暗截然不同,焕然一新:
环境:氧气浓度稳定在19.2%(接近平原水平),气压维持在0.65个标准大气压,温湿度受控。
生命维持:三套制氧系统(PSA主机、VPSA备份、膜分离辅助)互为备份,氧气浓度和气压警报系统24小时监控。
能源:太阳能电池板(外部)持续充电,空间内由庞大的混合电池阵列(铅酸+石墨烯)提供稳定、清洁的主电力,小型柴油发电机作为终极备用启动电源。燃料和备用电池储备充足。
生态:简易的藻类和水生植物培养区在生长灯的规律照射下,水体泛着健康的绿色,开始稳定地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虽然量不大但持续不断的“新鲜”氧气,为人工环境增添了一抹自然的生机。
功能区:划分出了明确的生活区(简易床铺、桌椅、储物架存放应急物资)、能源区、生态角和设备维护区。
周凡站在空间中央,环顾着这片由自己亲手从虚无中开辟、改造出来的“领地”。灯光将巨大的黑色立方体照得通明,机器的低鸣和植物区细微的水流声是唯一的背景音。后颈那曾经突兀的硬块,此刻几乎己感觉不到存在。这里不再是纯粹的未知恐惧之源,它成了一个拥有巨大潜力,但也需要如履薄冰般谨慎管理的特殊资产。 他深吸一口这里“人造”的空气,带着一种混杂着成就感和深沉警惕的复杂情绪。改造初步完成,但探索和理解,才刚刚开始。这个空间的终极秘密和代价,仍然隐藏在冰冷的黑色墙壁之后。
周凡站在仓库中央,凝视着眼前这个神秘的空间,心跳微微加速。这个12米高的异度空间,在时间流速缓慢的特性下,就像被按下了暂停键的保鲜库,物品几乎不会老化变质。他着下巴,一个立体化仓储方案在脑海中逐渐成形。
"三块隔板隔成4层,每层3米高,足够容纳大部分物资。"他低声自语,手指在空中比划着空间布局,"两侧搭设脚手架,距离墙壁0.8米作为检修通道,脚手架宽度控制在1.3到1.5米..."周凡从口袋里掏出记事本,快速绘制着立体示意图。图纸上,一个高效利用垂首空间的仓储系统跃然纸上。
角落里堆放的500根钢管在灯光下泛着冷光。周凡戴上工作手套,开始组装第一组脚手架。钢管与扣件碰撞发出清脆的金属声,在空旷的仓库里回荡。他先在地面拼装好标准单元,每个单元长6米、宽1.5米、高2.3米,然后用意念整体移入空间。这种模块化施工方式大大提高了效率。
随着一个个脚手架单元在空间内整齐排列,一个立体仓储系统的雏形逐渐显现。最底层(0-2.8米)用来存放最重的物资:父亲留下的钢筋整齐码放在特制托盘上,100袋水泥用防水布严密包裹,几十捆铁丝和各式工具分类悬挂在工具墙上。这些建筑材料的重量通过脚手架均匀分散到地面,确保结构稳固。
第二层(3-5.8米)被规划为设备区。空气压缩机、备用发电机、太阳能电池组等关键设备一字排开,彼此保持安全距离。周凡特意在每台设备旁预留了检修空间,方便日后维护。50个小型货架沿着脚手架边缘摆放,上面分门别类地放置着各种零配件和耗材。
第三层(5.8-8.5米)是生活物资区。仓储式超市的货物被重新整理后搬到这里:大米、面粉等主食堆放在防潮垫上;罐头食品按品类整齐码放;矿泉水桶呈金字塔状堆叠,既节省空间又保持稳定。周凡还特意设置了一个药品专区,各类药物按照使用频率和保质期分类存放。
最顶层(8.5米-12)是生态区。数十个塑料盆整齐排列,里面培育着各种藻类和水生植物。全光谱生长灯悬挂在上方,模拟自然光照周期。这个简易的生态系统不仅能辅助制氧,还能为空间增添几分生机。
(http://www.shumicxsw.com/book/R3Y7-3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micxsw.com